「我怎麼會教出這麼糟糕的小孩?」
新生訓練,我氣噗噗傳簡訊給朋友。(不是我愛跟,這是給爸媽和小孩同時參加的活動。)
******
聽完校長和教職員的自我介紹,我們在學校裡穿梭。設定上課要用的筆電、存午餐錢進個人帳戶、買制服、參觀社團和校隊的攤位......,尼歐和叉燒的表情從頭到尾都是無奈又帶著憤怒。
「游泳社一週兩天,不錯誒。你們不是抱怨在紐約游完泳出來都好冷?」
「飯店就有游泳池了。」
「可是在學校游可以跟朋友一起,而且有教練督促,才會進步啊。」
「我討厭游泳。」兩人異口同聲。
「高爾夫?」
「沒興趣。」
「樂團?」
「不要。」
棒球、籃球、童軍團,不要、不要、不要。
學校也給每個新生都搭配了一個大方開朗的舊生夥伴。
「阿布達比除了夏天的高溫之外,是個很棒的城市喔!」來自德州的六年級雀斑女孩說。
「我從維吉尼亞搬來已經兩年了,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問我!」八年級的男孩,比我高半個頭,一頭的金色捲髮。
而我的孩子回以勉強的微笑,仍然掩飾不了陰鬱的臉色。
******
那種「失敗母親」的感覺又回來了。
開始回想,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,到底是因為我做了什麼,或沒做什麼,才把小孩教成這樣?
為什麼他們不願意體驗不同的城市?為什麼拒絕敞開心胸?為什麼他們完全沒有這個年紀應該有的好奇心?為什麼他們對於未知如此膽怯?
我氣自己。也氣孩子。
負面情緒像一襲烏黑的罩袍,蓋住沙漠刺眼的陽光。
好累。
我也有不習慣。這裡沒有Whole Foods 和 Trader Joe's,買菜像無頭蒼蠅,有機食物貴到吃手手,大概是美國的三倍價。沒有找到空中教室,喜歡的事被迫暫停,想在家安裝懸吊點,飯店經理說天花板只能用來吊燈,一個燈限重二十公斤。握壽司,一個高度發展的城市,怎麼可以沒有像樣的握壽司?身分證還沒下來,沒有身份證就不能辦駕照。什麼時候能拿到證件? “Inshallah.” 他們說。
不怕,也不苦。苦的是當你把孩子的情緒放在第一位,他們卻把自己關起來,在彼此之間畫下一道裂痕。
******
睡前,我把尼歐叫來叉燒房間。他從晚飯後就一直待在自己的小套房裡,打電動、洗澡、看書。他圍著浴袍走來,像個大人,爬上床往我身邊挨著,未乾的頭髮在我的衣服上磨蹭,行為舉止仍然與三歲時無異。
「媽媽要跟你們說對不起。」
「為什麼?」
「我跟朋友說你們是很糟糕的小孩。我不應該說那種話,你們是很棒的孩子。」
「蛤!你!你怎麼可以這樣說!」叉燒尖叫,看起來被背叛的樣子。
「半接受你的道歉。」十三歲的青少年真的很難搞。
「很抱歉把你們帶離自己的朋友和生活圈。我明白這很難受。」
「我討厭這個地方。我覺得跟世界隔絕了。」尼歐輕輕地說。
「答應搬回紐約的事,我會做到。但是,最快也是明年,不會是下個月。不論悲傷或快樂,都必須得撐過這一年。面對無法改變的現狀,你得試著改變面對的心態。想想看,有沒有什麼在紐約無法做,但在阿布達比能做的事?」
「沒有。」尼歐果決回答。
「......。」
「紐約下星期才開學,你可以把我送回去嗎?還趕得上。」
「......。」
「我們可以選擇把心打開,不要預設立場,利用這裡的地理優勢好好探索附近的城市,也可以選擇天天關在房間愁眉苦臉過一年。」
叉燒抱著從紐約帶來的辛拉麵抱枕,沒有回話。(他的行李裡塞滿了絨毛娃娃和小枕頭,把上學要用的彩色鉛筆放在海運箱子,兩個月後才會到。他說是完全按照母親大人給的打包規則:重要的坐飛機,不重要的坐船。)尼歐望向落地窗外的市區夜景,臉頰上的淚水輕輕滾落,他迅速抹去,我假裝沒看到。
「嘿,媽媽。」
「嗯?」
「可以幫我把一字眉中間刮掉嗎?還是你給我工具就好,我自己來?我那麼大了,坐飛機都買全票了。」
「讓媽媽為你服務吧。雖然航空公司覺得你是大人了,但你永遠是我的小孩。」
******
上篇文章有網友留言說搬家的心路歷程我寫來雲淡風輕。殊不知真實狀況是狂風暴雨,所以網路上的故事、照片、人設真的都不能信啊。(苦笑)
或許我們明年就會回紐約,或許這段經歷對孩子們來說終究只是惡夢一場。
如果說我練瑜伽有練出什麼心得,那就是 "Be Present",活在當下。與其被過去的決定和對未來的不安綁架,不如把現在的日子過好。
離開紐約前,孩子們一直抗拒打包,我則是充滿各種「來不及」的擔心和焦慮。(跨國搬家前還堅持要去亞洲玩三個禮拜,回來剩兩週上飛機,心臟到底為什麼這麼強。)搬家倒數三天,我告訴自己也告訴孩子:「不論我們是否準備好了,這天都會來臨。星期四早上八點半,海運公司會準時出現,把公寓整個清空。」
人生也是。好事和壞事的發生,往往都不是我們有能力決定的。
而我不願意、也無法教孩子如何避免挫折。生活的惡意會一次又一次地傷害他們,讓他們的小世界分崩離析。而我會一直在這裡,(穿插著意氣用事、戲劇性地懷疑自己的母性和做為母親的能力。)陪著他們受傷、長大。即使現下對他們來說,那生活的惡意源自於我與他們的父親。
母職是永不間斷的練習。孩子小的時候,母親在生活的空隙裡練習呼吸。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之後,再練習著被自己最愛的人討厭的勇氣。
我們繼續練習。
#沙漠日記